生活
别撩花2000块看演唱会的女孩
作者:末那大叔
成年人社交的“潜规则”是:别和消费观不一致的人聊爱好。
因为在花钱上,你们的快乐是不共通的。
读者@冷冷说,她花了好大工夫,抢了张2000块的演唱会门票。
刚开心地晒到好友群里,就有几个人出来说:
“一点不值,败家。”
“网上就能看视频啊,现场那么挤,脸都看不清。”
她心生不悦,反驳了几句,却直接被踢出了群聊。
其实不止是她,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情况,我们都经历过:
你买票去电影院,有人会说:浪费钱,网上有枪版;
你高价买来的话剧门票,有人会说:1000钱干点啥不好?
甚至你出门旅行,也会被吐槽:买罪受,在家呆着多舒服。
是呀,当今社会,不出门,不旅行,不花钱,也能在网络上看遍这个世界。
但只靠耳朵和眼睛,就足以感知生活、开拓眼界了吗?
实际上,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一件事;
你很难有发言权说那究竟值不值、有没有意义。
“你没去过,你不懂”的意思常常是:“去一次,你就懂了”。
人是有惰性的,一个环境里待久了,就会觉得世界上的人大抵都如此。
但实际上,人与人之间在阅历和眼界上,天差地别。
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?其实就是靠感知力。
蔡康永面对这个发达的网络社会时,曾感慨道:
“电视好像渔网,把有生命的都拦截在网的那边;
到这一边流出来的,都只是水而已。
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,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、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。”
感受世界,需要亲自体验,不只要眼睛看到,还要听到、闻到、触碰到。
如今的人们,隔着屏幕看过了听过了,便以为自己真的无所不知。
其实远远不够。
认知力浅的人,觉得他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,不理解的就是没意义。
有个从事设计行业10多年的朋友说:
很多人无法理解,设计一个“简单”图标,怎么能要那么多钱。
甚至有时候等熬夜设计出来,对方觉得太过简单,要求退款。
实际上,他根本不知道人家为了那几笔留的学、下的苦工。
心理学有个名词叫“观念自洽”。
意思是在一个人眼中,自己的行为都是合理的:
认为自己的三观无可挑剔,自己的眼光百里挑一。
黄磊女儿多多13岁涂红唇打耳钉,王菲女儿李嫣12岁做美妆博主。
总有人在评论里大呼教育不当,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有多羡慕她们。
想要突破自认完美的怪圈,唯一的方式就是勇敢走出去。
只有看到这个世界那么大,优秀的人那么多,我们才会知道现在的自己有多渺小。
电影《卡萨布兰卡》里有句话我特别喜欢:
“你现在的气质里,藏着你走过的路,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。”
如果你只用社交软件撩一个人、用朋友圈感知世界、靠刷段子阅读;
那么你品尝的,终究是别人咀嚼剩下的东西。
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说生活没意思,深感不快乐呢?
很简单,网络的便利,使他无心走上街道、市场、听小贩的吆喝、虫鸣和犬吠。
他生命里缺少鲜活的东西。
电影《白日梦想家》中,四十多岁的米蒂是个深宅,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。
直到有天,他选择踏上一条“探险之路”,去往遥远的格林兰岛。
坐直升机,看火山喷发,翻越雪山……
经历一切的米蒂变成了真正的“超级英雄”,但他再也不做白日梦了。
“看见世界,身临其境,用心感受”才是人生的意义。
你能从亲历中,收获全新的自我。
我见过很多人,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充电。
健身读书学外语,点滴进步都不断拓宽他们的眼界,为以后铺路;
也见过很多人,安于朝九晚五的日常,在舒适圈越陷越深。
那些关在自己小世界的人,会膨胀到再也容不下任何人任何事。
实际上,知道与懂得,看似很近,实则相去甚远。
我更喜欢亲历,这能将我们获取的信息,内化成自己的感受。
不跨越高山,便无法饱览更远的山河美景。
不忍受长夜,就等不来暗夜散尽后的旭日初升。
与其把自己禁锢在井底,被命运欺负得毫无还手之力;
不如爬到高山上看看,感受这个世界的不同,这才够酷。